此外,四川省还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
按照谁排污、谁监测原则,明确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污单位和排污口责任单位的自行监测主体责任,排污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废水开展自行监测,排污口责任单位负责对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自行监测,河长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确定排污口责任单位。完善全国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网和大气光化学评估监测网,以污染较重城市和污染物传输通道为重点,按照国家统一指导、地方建设运维、数据联网共享的模式监测运行,为不同尺度大气污染成因分析、重污染过程诊断、污染防治及政策措施成效评估提供科学支持。
十四五期间,国控点位数量优化至1400个左右。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门槛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社会监测机构成立时间短、规模小、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数据质量堪忧。按照遥感监测为主、地面校验为辅的原则,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部门间联动管理及基础信息共享,掌握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类型、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程度,说清农业面源对地表水和大气污染的贡献率,逐步开展对地下水污染贡献有关研究,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支持。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纲要 (2020-2035年)。拓展环境质量预测预报。
现行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性质、地位、作用及管理体制的规定有待完善,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不明确,尚无专门的生态环境监测行政法规。打造尖端人才队伍,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使用导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科研及联合攻关机制,通过强强联合,催化高端人才培养。三季度蓝天目标:和臭氧抢10个优良天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南京空气质量第一杀手。
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中有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固废、医废、实验室危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南京市还创新建立了市级考核体系,将所有不能稳定达标的市考入江河流全部纳入水环境区域补偿范围,用经济杠杆倒逼各区积极开展河道整治。随着7月中旬梅雨季节结束,进入高温、少雨阶段,叠加复工复产等因素,预计臭氧管控形势将更加严峻。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7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率80.8%,同比增加14.5个百分点。
其次,攻坚3季度,多争优良天。年度33个河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设计审查,30个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并开工。
我市出台了《南京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现有江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北厂一期、高淳厂合计6500吨/天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推进江南二厂、江北厂二期、六合厂、溧水厂等项目建设,形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两主,三辅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据悉,下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臭氧30条为抓手聚焦臭氧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同时,强化工业污水监管,对全市1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监管等方面开展核查。还要联防联控,精准应对,及时预警,强化污染上风向重点区域、企业、活性因子管控,加快实施江北新材料科技园VOCs综合整治,采取精准帮扶、精准管控、精准执法措施,实施有效应对,削峰减排。
在治水方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各区成立了水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办公室,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每周会同河长办、水升办、攻坚办和责任部门共商和调度治水工作。针对臭氧污染,南京市早在今年3月就出台《南京市2020年臭氧污染防治方案》,部署30条措施从工业点源治理、移动源挖潜和面源精细化管理三个方面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截至目前已对全市936家涉VOCs 企业开展专项帮扶,125个年度VOCs重点治理项目和133个重点加油站三次油气回收项目大部分已完成。对各板块、各街道强化空气质量月度考核,切实压实属地责任。在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各领域力度再加码、措施再加强,在完成臭氧30条措施基础上,再列出一批工程、措施及时实施,力争在7-9月增加10个优良天。
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利用大气热点网格监管平台、走航观测等科技手段,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排查,加快实施
我市出台了《南京市环境卫生设施总体规划(2017-2035年)》,在现有江南垃圾焚烧发电厂、江北厂一期、高淳厂合计6500吨/天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推进江南二厂、江北厂二期、六合厂、溧水厂等项目建设,形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两主,三辅的格局,基本实现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对每一项工作排出时间表,明确任务书,久久为功抓落实。
近年来,南京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6项大气指标中,其余5项指标同比均明显下降,唯独O3不降反升。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共超标35天,其中臭氧超标26天,占比74.3%。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方面,我市加快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中有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危废利用处置能力不断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固废、医废、实验室危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随着7月中旬梅雨季节结束,进入高温、少雨阶段,叠加复工复产等因素,预计臭氧管控形势将更加严峻。围绕区域水环境整治强化联防联控,重点针对长江、石臼湖、滁河、胥河、句容河等跨区域河流,做好上下游联动监测、信息共享、应急保障等工作,从一城突破到一圈,推动跨界水体水质不断改善。
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文青介绍,上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7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率80.8%,同比增加14.5个百分点。在治水方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各区成立了水环境整治提升推进办公室,市、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每周会同河长办、水升办、攻坚办和责任部门共商和调度治水工作。
同时,7-9月,实施挥发性有机物VOCs执法百日攻坚,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严厉查处违法行为,用监管传递压力、推动整改。全市共规划建设6座餐厨处理厂,预计到十四五期末,餐厨集中处理能力将达到2500吨/天。
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超80%,PM2.5浓度均值全省第一。水环境方面,全市22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平均在Ⅲ类以上水平,优良比例为100%,同比上升4.5个百分点,7条省控入江支流水质Ⅲ类以上水平达到100%,10个饮用水水源地100%达标。据悉,下半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臭氧30条为抓手聚焦臭氧污染防治,进一步强化各项工作。在工业源、移动源、社会面源各领域力度再加码、措施再加强,在完成臭氧30条措施基础上,再列出一批工程、措施及时实施,力争在7-9月增加10个优良天。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原则,着力提升固废污染防治水平,取得明显成效。7月9日,市生态环境局介绍,今年第三季度臭氧污染防治主要行动,7-9月南京将以更大力度攻坚臭氧污染,力争在7-9月增加10个优良天。
利用大气热点网格监管平台、走航观测等科技手段,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排查,加快实施。全市共布设微站点近700个,初步建成了全市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平台。
还要联防联控,精准应对,及时预警,强化污染上风向重点区域、企业、活性因子管控,加快实施江北新材料科技园VOCs综合整治,采取精准帮扶、精准管控、精准执法措施,实施有效应对,削峰减排。李文青介绍,南京始终把排查环境安全隐患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日常开展针对危废的专项整治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全力维护环境安全。
三季度蓝天目标:和臭氧抢10个优良天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南京空气质量第一杀手。PM2.5均值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0%,PM2.5均值为全省最优。对各板块、各街道强化空气质量月度考核,切实压实属地责任。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净土保卫战是重要一环,固体废物(简称固废)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打赢净土保卫战就要以提升固废处置能力为基础。
南京市还创新建立了市级考核体系,将所有不能稳定达标的市考入江河流全部纳入水环境区域补偿范围,用经济杠杆倒逼各区积极开展河道整治。其次,攻坚3季度,多争优良天。
7月9日,南京市委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今年上半年环境质量,1-6月,南京控霾、治水、净土三大战役超额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年度33个河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设计审查,30个项目已完成施工招标并开工。
同时,强化工业污水监管,对全市17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处理、监管等方面开展核查。南钢、梅钢3台烧结机已完成改造并投入调试,南钢4台锅炉已完成脱硫改造。